International Events 國際交流

2024年10月21日

2024世界佛教論壇——回歸靈性共善,守護生態共榮

一、前言
感恩中國佛教協會、中華宗教人文協會共同舉辦 “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”,以「共願同行,和合共生」作為研討核心,讓諸山長老和鴻儒大德齊聚一堂,為當代佛教的發展,以及面對當代全球問題,提供佛教可以做的奉獻和努力。「共願同行,和合共生」,準確地道出佛法的本懷。佛法以慈悲與智慧為依歸,用包容寬廣的態度,將自利利他、引領眾生離苦得樂,作為具體實踐的方向。目前,全球最重要的議題,就是如何面對並且解決生態問題及氣候危機。在此提出我的看見與呼籲。
二、中華文化傳統中既有的生態觀 
 對生命生態的重視和保護,一直根植于中華文化中。「盤古開天」為我們構築了一個美麗的生態起源;盤古將混沌開闢出天地,經過漫長歲月穩固了天地間的結構,最後將自己的頭目手足、血液氣息、身體髮膚等分化為日月星辰、山河大地、草木山林、飛禽走獸;這象徵人類對原初自然生態的美好想像,是和諧而美麗、素樸且純然的。甚至,《山海經》中記載了許多神仙異人、珍禽異獸、風俗民情、山川地貌的故事,也反應出先民對多元豐富的生命生態所懷有的尊重、期待與嚮往,以及對原初天地萬物如何從無到有的生成過程,懷有的崇仰和敬畏之情。
作為中華文化核心底蘊的三教傳統,「尊重生態」也一直是其思想重點。儒家秉持「仁民愛物、敬天愛人」的精神,認為「人與天地萬物一體」;而道家則是「道法自然」,用「萬物並作,吾以觀復。夫物芸芸,各復歸其根」來看待生態的存在與運行。佛教更是強調「法界平等」,對一切生命都秉持「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」的慈悲精神來對待。由此可知,三教對生命生態的態度,是著眼於人與人、人與自然、人與整體的辯證關係,其理論和實踐都離不開「天人合一、道法自然、多元和諧」的價值觀和方法論。
三、當前的問題與對治方法
現今全球最嚴重的問題,就是氣候異常、生態敗壞;全球各地的風災、火災、洪水、乾旱層出不窮,冰山融化、四季混亂,物種的生長空間以及生態規律均遭到破壞;社會上也因為功利主義掛帥和盲目追求資本最大化,造成許多亂象;而國際間更是衝突不斷,核子戰爭一觸即發,這些都讓人類和萬物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。我們不禁要問,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為何?答案是人心,是人心出了問題,也就是靈性出了問題。
儒釋道都非常重視心性的調養,從心性的培養來契入「天人合一」、「道法自然」的境界。例如,孟子說「吾善養浩然正氣」,或是《大學》從「止、定、靜,安、慮、得」說明心性修養的層次;《道德經》中的「致虛極、守靜篤」,以及《太上清靜經》提到「人能常清靜、天地悉皆歸」;而佛教禪宗更被稱為心宗,從止觀的覺照來透發心性光明。藉由這些修持讓人回歸到原初的善,回到人心中的純善與美好,也就是回到人人心中本有對完美純淨靈性和覺性的追求。
靈性可以視為是一種對人心人性最清淨、最美好狀態的渴求;回歸靈性,象徵的是一種對物質欲望的追求上升到美好生命的進步。靈性是形而上的本體,也是萬物運作的規律,盤古開天的神話就隱含著人對靈性的一份憧憬與想望;靈性在道家稱為「道」,儒家稱為「天」,佛教稱為「佛性」,揭櫫的是人們從物質欲望提升到精神層面,也是人們反思如何掙脫物質欲望捆綁的一種心靈上的解放。如果從實踐和倫理層面來看,靈性是一種人類心靈進化的發展過程,也是更高道德標準的確立,以及對美好生命的仰望。
四、回歸靈性的純淨與和諧
在佛法的觀點中,人類因為被外界的物質欲望和錯誤知見所迷惑,產生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破壞心性的五毒,影響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的生態系統,蒙蔽了我們的心識,切斷我們與萬物生態的共同連結。因為「貪」造成了欲望紛爭、「瞋」形成對立仇恨、「癡」固執於擁有,加上「慢」的自我驕傲,以及「疑」的猜忌不信任,使得人類無視於生命生態的意義和價值。於是,無止盡的掠奪和擷取地球上的一切資源,破壞、瓦解、毀滅了地球生態本有的自然運行,這些苦果正在不斷反撲,就像春夏秋冬亂了,種子無法記憶生長、繁殖,就會滅絕;物種滅絕,人類糧食來源被切斷,最後人類也會滅絕!
心就是我們的識,識如果是善的,彼此就是給予;識如果是惡的,彼此就是相互毀滅。因此,我們要透過內心的觀照,培養反省、覺察的力量,讓心識在觀照中脫離五毒的束縛,在離相中放下欲望執著,轉換我們的心識成為清淨覺性,回歸內在美好、純善、清淨不造作的靈性,用愛與慈悲將「貪的掠奪、瞋的對立、癡的執取」這些惡的破壞,轉換成為「布施、慈悲、智慧、謙卑、信任」的善循環,以各種美好良善的行誼,造就人類社會乃至整體地球生態的正向發展和循環永續。
生態應該是萬物所共有的,不能被五毒奪取,也不能被人類毀壞。當我們回歸清淨靈性,就能清楚認知人類與生態之間是平等、分享的夥伴關係,而不是對立的掠奪關係,是多元共生、相依共存、互濟共生的生命共同體;也能真正做到「尊重物種存在的價值,包容彼此生存的空間,共同成就分享的世界」。看見萬物跟我們是同體共生,也就能夠對我們生存的環境給予更多的慈愛。
當前我們最重要的責任,就是推動心識淨化的工作,讓社會人心回歸原初的清淨良善,開展共善共好的價值共識。佛教的本質就是用慈悲和智慧來包容、守護一切的生命生態,讓人類和生態永續是我們共同的責任。所以,我們要聯合起來,創造循環有機的生命生態共同體,要讓每個人找回自己的靈性,覺醒大眾的靈性之愛,連結各領域的智慧和力量,善用科技專業造福人類和生態,制止創造毀滅性的武器跟核能,制止核武摧毀生態生命的行為,來保護萬物的生存和循環永續。唯有生態永續,人類才能永續。
當年我籌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目的,就是為了連結不同信仰,促進宗教以及各領域交流合作,以「尊重、包容、博愛」的理念,來推動和平,守護生態。現在我們靈鷲山教團正籌備「生命和平大學」,就是以「愛地球、愛和平」為基礎,深入研究療愈地球的方法。從教育下手,整合不同學科,找回心中的愛與慈悲,啟動靈性的智能和愛,用愛瓦解貪、瞋、癡帶來的禍害,用智慧創造生態好轉的契機,建立人類與生態和諧共生的生活模式。
五、結語

《維摩詰經》說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這是從我們內在心性的淨化延伸到對外在物質世界的改善,也是當前對治和解決生態問題的關鍵方法。地球是我們所共有,大家要有這份認知,發起願力,彼此連結,以「共願同行,和合共生」的精神,一起努力來改變我們的生命生態,讓地球平安、世界和平、社會和諧,生態永續,人類永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