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 年北京大學「儒釋道思想與當代生活的詮釋及實踐」研討會
2012 年 11 月 2 日我们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合办了一场论坛,与北大哲学系认识了 10 年,很高兴再度来北大,共同举办「儒释道思想与当代生活的诠释及实践」研讨会。北大是一个领导人文思想,带动时代潮流的研发学堂。这几年我走遍了全世界,由于倡导宗教对话与生命关怀的因缘,发现全球化的资讯科技及消费文明,让环境产生了危机,人心价值产生了混乱不安。而大陆飞跃的经济发展也使得社会伦理及道德匮乏,这都造就了西方文明向东方的灵性科学取经。这样的缘起也是我此行的用心。
今天为什么要跟大家分享中国禅呢?因为当代最大的危机,就是心灵的严重旱灾,造成生命的不安,而禅正是符合这个全球化时代的心灵良药。
禅,能唤醒内在的灵性真机,开发出生命不可思议的能量。就像苹果电脑创办人贾伯斯(Steve Paul Jobs),他之所以能够做为一个潮流创意的引领者,就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到印度禅修一年,在这个过程中他体悟了万事万物最美、最有能量的,就是最精简、最单纯的呈现,后来这一套思想被称为「极简」精神。这也开创了新的手机时代。
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,禅的修炼过程是可以用科学来检证的。台湾大学曾经针对气功和禅修进行科学检验,发现禅修者在禅定时的脑波(阿法波),会有不同于常人的减弱或增强,象征头脑清醒的程度和放松程度都超越一般人,可以增强细胞活力,或让细胞得到充分休息。爱因斯坦(Albert Einstein)说:「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」,而禅绝对是十分科学的。
禅从印度发展到中国演化成中国禅,印度禅重视沉思默照、深沉内敛;中国禅则是强调与日常生活结合,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生活禅。之所以这样,正是因为佛教与儒道两家融合的结果。
儒家重视人与人的关系,因此形成了伦常秩序,让一切关系运行有度;道教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,形成道家法天自然,自在逍遥的出世情怀。当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时,便在这样的文化底蕴上,发展出属于中国特色的佛教,拓展了中国对人、对自然的关怀,也发展出中国的禅文化。也因此,太虚大师说:「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。」
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很早就已经蕴含了禅的精神。 《易经》说:「天下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。」有容乃大、和而不同,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刻底蕴,表现出中国浓厚的和谐以及多元的人文精神。这与禅的弹性、不僵化是一致的。而儒家宗圣曾子在《大学》中说: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」这是指在认识到至善作为终极真理后,就要通过让心稳定、沉淀、安住等步骤,让心宁静下来,然后才能够慎思笃行,去和真理契合,就如同禅修的人从定中安心,不起妄念,而后能观照产生妙观察力,智慧开显而能发菩提心获得究竟安乐。
再如道家《老子》所说的「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」就是要人先回归自心内在寂然的本质,守住内心不要放逸,由此来洞澈世间的一切,《太上清静经》也提到「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。」要人时时保持自性清净,将万事万物都能纳入本性中而自在解脱,也从禅修当中让人回归自性清净光明,并由此观照万物而不被困住是相同的;这些都是儒道两家思想与禅契合之处。所以,在印度禅还没有来到中国之前,禅的精神便已经深植在中国文化中。
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土,与儒家和道家融合成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就是中国禅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,中国禅又进一步开展于中国本土思想,像是王阳明的「格物致知」学说,即是通过不断的反覆思辩和实践的「格物」,以达到让事物的真相显现出来的「致良知」,这就如同禅通过离相的方式,或是参话头的疑情作用,让人不断的向内追寻而找到自己的觉性一样,都可以视为是禅精神的表现。
儒家的修身治世,道家的无为自然,佛家的诸恶莫作、自净其意,它的根本都在「禅」的实践,也是道德伦理的最高表现,更是当今社会的需求。
相较于日本禅的偏重形式与僵化,或是印度禅强调默照的如来禅,中国禅是活泼的、充满生命力而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,并且被呈现在日常的食衣住行中,像是插花、绘画、书法、建筑等等。被称为「诗画双绝」的唐代诗人王维,就是受禅宗「无念为宗」的影响,而偏爱表现空寂、幽深的意境;禅的自在解脱更是官场上失意的一帖良药,例如: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和他弟弟苏辙被贬官时,就用「目断家山空记路,手披禅册渐忘情」来表达转换心境的纾压方式。
禅必须从实际的实践才能够彰显出它真实的意义,禅的实践就是透过禅修,有很多不同方式,无论是透过哪一种方式,都是要去除迷惑、找回自己本来的真心。透过止、观、禅那三种方法互用,就能慢慢进入中道,渐渐协调到内外都不住不执,使止观三者是融合的,从止静、观察到无取舍,就能证入实相解脱的禅悟境界。事实上,三乘修法皆不离止与观的作用,默照禅也就是如来禅的修持,默照空昭的体现,而临济禅的参话头就是从一念无明到无始无明的突破与超越!
从传统角度看,现在文化断层非常严重,儒释道三家的谦卑、尊重、含蓄、儒雅、气节、大智、大慈悲、大无畏的活水源头,深藏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之中,所以,下面我们归纳几个禅的生活特色,也是禅在当代中国社会可以做出贡献的地方:
一、禅是了无牵挂的平常心:
人类由于被自身欲望所迷惑,汲汲追求名利,以为那是真实的,从中产生对自己名声的执着与物质生活的计较,使社会产生冲突与竞争,自己的生活也产生了繁杂不安,如何回到简单朴实的生活,可以在禅的「平常心是道」去学习与发现。
二、禅是明白因果负责任的生活:
一个禅悟者,不只明白自己的因果业报,也能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对命运、对生死的问题完全没有恐惧也没有抱怨,只有承担。
三、禅是普世慈爱的和谐生活:
禅是对心性的明白,了知一切众生都具足如来清净心,大家都可能成佛,都值得我们尊敬礼拜,一念善则感召善的循环,一念恶也将造成恶的循环。禅让我们体会到所有生命彼此之间是一个共同体,当众生有苦难时,我们也会感受到苦,自然会生起大悲心去帮助他们。
四、禅是环保爱地球的朴实生活
禅行者往往活在当下,生活极为简单朴实,不去追求虚荣的消费主义,因为他的生活非常严谨专心,对因果严谨,对心念无戏论,所以不会为了贪欲触犯因果而伤害众生,他们对大自然所显现的智慧非常尊重,不随意破坏他们,地球资源也能被保存下来。禅也是最快速可让我们的心柔软下来的启发力量,近年来,我在世界各地推行「一分禅」,只要透过一分钟的禅,就能够帮助大家体会到禅的奥妙。
最后谢谢所有与会的老师,北京大学的楼宇烈老师、王宗昱老师、周学农老师、朱良志老师、李四龙老师,还有特别从台台湾赶过来的林安梧老师、陈清香老师,以及筹办这次论坛的北大哲学系的冀建中老师。感恩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