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 年北京大學「儒釋道思想與當代生活的詮釋及實踐」研討會
2012 年 11 月 2 日我們與北京大學哲學系合辦了一場論壇,與北大哲學系認識了 10 年,很高興再度來北大,共同舉辦「儒釋道思想與當代生活的詮釋及實踐」研討會。
北大是一個領導人文思想,帶動時代潮流的研發學堂。這幾年我走遍了全世界,由於倡導宗教對話與生命關懷的因緣,發現全球化的資訊科技及消費文明,讓環境產生了危機,人心價值產生了混亂不安。而大陸飛躍的經濟發展也使得社會倫理及道德匱乏,這都造就了西方文明向東方的靈性科學取經。這樣的緣起也是我此行的用心。
今天為什麼要跟大家分享中國禪呢?因為當代最大的危機,就是心靈的嚴重旱災,造成生命的不安,而禪正是符合這個全球化時代的心靈良藥。
禪,能喚醒內在的靈性真機,開發出生命不可思議的能量。就像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(Steve Paul Jobs),他之所以能夠做為一個潮流創意的引領者,就是因為他年輕的時候到印度禪修一年,在這個過程中他體悟了萬事萬物最美、最有能量的,就是最精簡、最單純的呈現,後來這一套思想被稱為「極簡」精神。這也開創了新的手機時代。
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,禪的修煉過程是可以用科學來檢證的。臺灣大學曾經針對氣功和禪修進行科學檢驗,發現禪修者在禪定時的腦波(阿法波),會有不同於常人的減弱或增強,象徵頭腦清醒的程度和放鬆程度都超越一般人,可以增強細胞活力,或讓細胞得到充分休息。愛因斯坦(Albert Einstein)說:「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盲目的」,而禪絕對是十分科學的。
禪從印度發展到中國演化成中國禪,印度禪重視沉思默照、深沉內斂;中國禪則是強調與日常生活結合,是充滿活力與生機的生活禪。之所以這樣,正是因為佛教與儒道兩家融合的結果。
儒家重視人與人的關係,因此形成了倫常秩序,讓一切關係運行有度;道教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,形成道家法天自然,自在逍遙的出世情懷。當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時,便在這樣的文化底蘊上,發展出屬於中國特色的佛教,拓展了中國對人、對自然的關懷,也發展出中國的禪文化。也因此,太虛大師說:「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。」
中國傳統文化其實很早就已經蘊含了禪的精神。《易經》說:「天下同歸而殊途,一致而百慮。」有容乃大、和而不同,是中國文化精神的深刻底蘊,表現出中國濃厚的和諧以及多元的人文精神。這與禪的彈性、不僵化是一致的。而儒家宗聖曾子在《大學》中說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」這是指在認識到至善作為終極真理後,就要通過讓心穩定、沉澱、安住等步驟,讓心寧靜下來,然後才能夠慎思篤行,去和真理契合,就如同禪修的人從定中安心,不起妄念,而後能觀照產生妙觀察力,智慧開顯而能發菩提心獲得究竟安樂。
再如道家《老子》所說的「致虛極,守靜篤,萬物並作,吾以觀復。」就是要人先回歸自心內在寂然的本質,守住內心不要放逸,由此來洞澈世間的一切,《太上清靜經》也提到「人能常清靜,天地悉皆歸。」要人時時保持自性清淨,將萬事萬物都能納入本性中而自在解脫,也從禪修當中讓人回歸自性清淨光明,並由此觀照萬物而不被困住是相同的;這些都是儒道兩家思想與禪契合之處。所以,在印度禪還沒有來到中國之前,禪的精神便已經深植在中國文化中。
佛教從印度傳來中土,與儒家和道家融合成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思想就是中國禪。在歷史發展過程中,中國禪又進一步開展於中國本土思想,像是王陽明的「格物致知」學說,即是通過不斷的反覆思辯和實踐的「格物」,以達到讓事物的真相顯現出來的「致良知」,這就如同禪通過離相的方式,或是參話頭的疑情作用,讓人不斷的向內追尋而找到自己的覺性一樣,都可以視為是禪精神的表現。
儒家的修身治世,道家的無為自然,佛家的諸惡莫作、自淨其意,它的根本都在「禪」的實踐,也是道德倫理的最高表現,更是當今社會的需求。
相較於日本禪的偏重形式與僵化,或是印度禪強調默照的如來禪,中國禪是活潑的、充滿生命力而且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,並且被呈現在日常的食衣住行中,像是插花、繪畫、書法、建築等等。被稱為「詩畫雙絕」的唐代詩人王維,就是受禪宗「無念爲宗」的影響,而偏愛表現空寂、幽深的意境;禪的自在解脫更是官場上失意的一帖良藥,例如: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和他弟弟蘇轍被貶官時,就用「目斷家山空記路,手披禪冊漸忘情」來表達轉換心境的紓壓方式。
禪必須從實際的實踐才能夠彰顯出它真實的意義,禪的實踐就是透過禪修,有很多不同方式,無論是透過哪一種方式,都是要去除迷惑、找回自己本來的真心。透過止、觀、禪那三種方法互用,就能慢慢進入中道,漸漸協調到內外都不住不執,使止觀三者是融合的,從止靜、觀察到無取捨,就能證入實相解脫的禪悟境界。事實上,三乘修法皆不離止與觀的作用,默照禪也就是如來禪的修持,默照空昭的體現,而臨濟禪的參話頭就是從一念無明到無始無明的突破與超越!
從傳統角度看,現在文化斷層非常嚴重,儒釋道三家的謙卑、尊重、含蓄、儒雅、氣節、大智、大慈悲、大無畏的活水源頭,深藏於中國人的生活態度之中,所以,下面我們歸納幾個禪的生活特色,也是禪在當代中國社會可以做出貢獻的地方:
一、禪是了無牽掛的平常心:
人類由於被自身慾望所迷惑,汲汲追求名利,以為那是真實的,從中產生對自己名聲的執著與物質生活的計較,使社會產生衝突與競爭,自己的生活也產生了繁雜不安,如何回到簡單樸實的生活,可以在禪的「平常心是道」去學習與發現。
二、禪是明白因果負責任的生活:
一個禪悟者,不只明白自己的因果業報,也能勇於對自己的行為負責。對命運、對生死的問題完全沒有恐懼也沒有抱怨,只有承擔。
三、禪是普世慈愛的和諧生活:
禪是對心性的明白,了知一切眾生都具足如來清淨心,大家都可能成佛,都值得我們尊敬禮拜,一念善則感召善的循環,一念惡也將造成惡的循環。禪讓我們體會到所有生命彼此之間是一個共同體,當眾生有苦難時,我們也會感受到苦,自然會生起大悲心去幫助他們。
四、禪是環保愛地球的樸實生活
禪行者往往活在當下,生活極為簡單樸實,不去追求虛榮的消費主義,因為他的生活非常嚴謹專心,對因果嚴謹,對心念無戲論,所以不會為了貪欲觸犯因果而傷害眾生,他們對大自然所顯現的智慧非常尊重,不隨意破壞他們,地球資源也能被保存下來。禪也是最快速可讓我們的心柔軟下來的啟發力量,近年來,我在世界各地推行「一分禪」,只要透過一分鐘的禪,就能夠幫助大家體會到禪的奧妙。
最後謝謝所有與會的老師,北京大學的樓宇烈老師、王宗昱老師、周學農老師、朱良志老師、李四龍老師,還有特別從臺灣趕過來的林安梧老師、陳清香老師,以及籌辦這次論壇的北大哲學系的冀建中老師。感恩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