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家還記得我們的六項生活原則嗎?一心、二愛、三好、四給、五德、六度。
一心,涅槃妙心,就是我們要追求真理、追求永恆不變的生命,這是佛法的核心,叫做覺性的本質,也就是靈性的本質。覺的本質是什麼?就是空性的觀照,這是靈鷲山人人必須要進入的一個學習跟實證。
我們有了這個本質以後,要做什麼?
要有理想跟目標,就是二愛——愛地球、愛和平。怎麼愛?我們要懂得一切萬有都是從靈性來的,萬有能夠生長、能夠呈現它的美好,都是因為具足了靈性。所以我們要尊重生態,生態有其倫理,有它的一個生態軌則,所以我們不要破壞,要去了解它的生態法則,要多學習生態倫理。我們懂得生態倫理,就知道如何去尊重、包容、博愛,就是一起共生、互相包容,互相給予各自生命的空間,彼此做彼此生命的夥伴,而這就是互濟共生、相依共存的博愛世界。所以愛地球、愛和平就是愛生態、愛靈性、愛生命。我們二愛是從一心延伸而出,從不動到動。不動是指我們覺性在空的觀照裡面不動,清清爽爽,像無雲晴空,然後從這裡面發起菩提心——叫做愛地球、愛和平,二愛就是我們靈性的活動區。
三好——身好、口好、意好,就等於十善業都做好,去除貪瞋癡。三好,是人天福報的接引,大家都可以做。
四給——給人希望、給人信心、給人方便、給人歡喜。我們以這四個方法去結善緣、行菩薩道。菩薩道是以人為主,專門接引人學佛成佛,在這裡面,「給」最重要,所以做好四給,人緣就廣、到處都是善緣。
再來是五德,我們必須在思緒上要正面、積極、樂觀、愛心、願力。正面,我們必須給人正面的觀念。積極就是不消極,比如面對現在疫情,我們要有積極的內在,讓內在保持正念,學習保有慈悲心、菩提心、涅槃妙心。樂觀就是不悲觀,常保開朗、開心、愛心。愛心等於水,能夠灌溉所有萬物,讓萬物欣欣向榮。愛心有了,我們還要對整體生命共同體有一個願力,對國家、社會、對人類有一個使命,就像我的使命是願一切眾生離苦成正覺,不成正覺以前都是我的事情,沒有我偷懶的機會,所以願力是帶動所有生命的力量,如果沒有願力就沒有辦法帶動整個生命的力量。
六度,就是我們的生活原則,我們主要用這灌溉所有接觸到的人。
首先是布施,就是結善緣,要做到習慣沒有斷層,樂行佈施不間斷。
持戒就是戒律,戒律是讓我們有生命的格局,能夠掃清所有不淨,產生清淨的生命法則。
第三個叫忍辱,我們每個人各有不同的思惟、行為,所以我們怎麼去融合接納,這叫做忍辱。佛法的忍叫做空性,必須是要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空性上。
第四個是精進,就是努力在正念上,也就是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,不斷加強我們覺性的功德,到達圓滿,也就是成佛。
禪定,就是把心降伏在離相上,「逗到」一切麻煩,要看到空性,把心安住在空性上,離開現象。
般若就是覺察,覺察心念在空性上,沒有任何的執著。
希望大家把我們六項生活原則熟練好、把握好,用這個安定我們的身心、造福所有的眾生。希望大家對菩薩道不退轉,常常實踐跟思惟菩薩道的無量功德。願大家晝吉祥、夜吉祥,一切時中皆吉祥,阿彌陀佛。